一、国家金融学重点基地班简介
太阳集团2138网址国家金融学重点基地班于2023年首次招生。该基地班依托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金融学重点研究基地),面向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战略人才需求,立足2138cn太阳集团城建设应用型金融品牌大学的办学定位,聚焦国家经济健康发展、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需要,为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创新型宏观金融管理人才。
(一)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国家宏观金融战略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旨在培养具备国家高度、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的宏观系统化思维,熟悉现代金融体系下世界各国的国家金融行为、属性以及发展逻辑,熟悉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的规律,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具备较强宏观国家金融行为分析能力的创新型宏观金融管理人才。
(二)培养特色:在经济与金融本科教学大纲基础上,嵌入国家金融学特色专业课程,配备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全程小班教学,重视本科人才个性化培养,强化基础学科,实施全程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导师项目,通过各项竞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三)职业前景:考研、考公、出国深造;政府、金融机构从事宏观政策分析与制定、金融监管、风险监测等工作。
(四)修业年限与学位授予:标准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6年内毕业(含6年),符合学位授予条件可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
(五)学分认定:学分认定参照学校转专业的学籍相关规定。
(六)收费标准:参照经济与金融专业学费标准。
(七)编班设置:2024级国家金融学重点基地班,单独设立行政班,在广州校本部住宿就读。
二、国家金融学重点基地班招生信息
(一)招生方式:采取“自愿报名+选拔”的方式进行招生。
(二)招生规模:50人。
(三)报名条件:满足以下条件的我校2024级本科生均可报名(专升本、国际交流生及各类特招生、特色班、实验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学生不属于本次招生范围)
1.高考英语和数学两科成绩总分不低于190分(注:含190分,每科分别以满分150分计);
2.第一学期学分平均绩点应在3.0以上;
3.有一门(含一门)以上必修课不及格者不得申请;
4.属于普通本科招生中的物理类或理科类考生;
5.认真刻苦,积极进取,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与抗压能力,在校期间未受过任何纪律处分,且自愿参加本基地班的学习。
三、校内选拔程序:
(一)发布公告
2025年4月上旬,发布公开遴选公告和报名表,有关事项咨询,可拨打公告中的联系电话联系。咨询电话:02087053901 张老师。
(二)报名和资格审查
1.网上报名:本次遴选采用个人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报名表格见附件,报名时间为2025年4月15日至4月20日。提交的申请材料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与遴选条件的要求相一致。报名材料直接发送到邮箱:70-359 @gduf.edu.cn,邮件主题标明学号、姓名、专业,例如:24158B101+张三+经济与金融专业。
2.资格审查:2025年4月21日至4月25日,对报名材料进行资格审查。不合格者,不进入面试环节。
3.面试:面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报名人员需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学生证参加面试。除现场面试外,可根据需要进行网络远程面试、录像面试等。面试考官为3-5人。
4.成绩评定:学院将采用“大学英语I成绩+微积分I(或高等数学I)成绩+综合素质面试”的方式,从报名学生中按照最终成绩由高至低录取。最终录取成绩计算方式如下:最终成绩=大学英语I成绩×30%+微积分I(或高等数学I)成绩×30% +面试成绩×40%。
5.录取名单公布和公示:根据考察报名人信息和最终成绩,通过集体讨论、择优确定拟遴选人选,并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
6.办理手续:公示期满,对没有异议的录取人员统一办理学籍变更手续,单独编班。
四、太阳集团2138网址概况
太阳集团2138网址成立于2023年12月,设立金融科技、财政学两个本科专业,创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国家金融学重点基地班)及数字金融微专业,是数字经济专业硕士、金融专业硕士(国家金融学和数字金融方向)、应用经济学学术硕士(数字经济方向)培养单位。学院现有教工32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党政及教辅人员7人;专任教师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10人,10位教师具有境外留学、访问进修的经历,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此外,聘任30多位来自银行、证券、金融科技公司等领域高层管理者担任行业导师。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973人。
人才培养方面:围绕国家金融强国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立足金融“五篇大文章”对金融类人才能力素质需求,我院基于OBE教育理念制定经济与金融专业(国家金融学重点基地班)、财政学专业以及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金融行为、财政政策底层逻辑的宏观系统化理解、分析能力,注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抓手,通过项目式教学、案例研究、综合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创新性地设计、开发不同金融场景下金融问题的解决方案。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优化导师制运作方式。通过组建导师库、师生双向选择精准匹配,导师在本科生求学的全过程中跟踪进行个性化学业辅导与职业规划指导、实习实践及就业推荐等,增强了学生与老师、学院的沟通。搭建“国家金融学大讲坛”等各类育人平台,开展多元文化活动,实施双轮驱动,既传承发扬优秀的育人传统,又积极主动创新育人举措,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项目,通过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铸就一条学生全面发展、特色突出的人才成长之路。经过导师悉心指导,多名同学在本科就读阶段已经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或在重要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
科学研究方面: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组织科研,通过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围绕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学科前沿,集体攻关,协同创新。学院教师获得纵向项目立项近80项,科研经费700多万元。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一般项目与青年项目)1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规划项目12项,省级项目50余项,主持承担横向课题20余项,经费600多万元。学院教师在《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经济学家》《财贸经济》《国际金融研究》《财政研究》以及Quantitative Finance、Finance Research Letters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和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SCI/SCI权威期刊57篇,国内权威期刊18篇、核心期刊83篇,其中11篇经济与管理科学科研究论文是全国高PCSI、高被引论文。出版著作6本,相关成果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等多项。
社会服务方面:学院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开展应用型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院推动了全国首个金融学科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落地,并建成了全省首个金融风险监测研究系统,为东莞、佛山等11个地市的金融监管提供服务。建成国内高校领先的金融科技应用开发研究平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模式先后与中国农业银行、平安银行、广发证券、粤财集团等多家大型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形成校企联合实验室集群,申报了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同时,学院率先在全国推出“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获得新华网、光明日报、央视新闻等多家权威媒体转载,为我国金融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发展研究等多领域提供全面客观的决策支撑,发出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广东第一声”。